新疆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国家通用语言语用能力培
0 引言
语用能力是判断语言使用者的语言习得水平和语言应用能力的主要标准之一。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语言知识进行交际的能力,达到交际目的。要达到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无障碍交际,不仅要具备国家通用语言的相关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恰当地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因此,国家通用语言教学不仅要教给少数民族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在他们的国家通用语言语言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语用知识的教学更为重要。因为语用知识和语用能力关系到人们的语言交际能否达到完美的效果,在社会人际交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教学实践,探讨培养、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语用能力的策略。
1 影响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国家通用语言语用能力的因素
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已经有十几年学习国家通用语言语的经历,尽管掌握了相当的语言知识,但由于长期以来国家通用语言教学中教师对语言中的语用知识对于语言教学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并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意义的语言交际习惯和训练语言交际行为,缺乏对学生语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学生在国家通用语言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学习的最终目标并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部分学生学习语言就是为了应付老师课堂提问和考试过关,并没有把学好国家通用语言与提高自身素质、开阔眼界、实现个人理想和人生价值联系起来。因此,无论在课堂会话中,还是在课外实际的交际活动中语用错误的现象随处可见,非常普遍。那么,影响学员语用失误、语用能力不强的原因有哪些呢?
1.1 语言负迁移
语言迁移现象在语言习得中具有普遍性。语言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正迁移对目的语言习得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负迁移指的是学习者自身已经习得的一些语言知识、思维习惯对其目的语学习产生的干扰。少数民族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其思维方式、表达技巧以及礼貌习惯等都有一定的固定模式,受固有模式的影响,说出的话语,造出的句子常常不符合国家通用语的语法规则。例如将固有的语序形式——主语—宾语—谓语(S O V)迁移到目的语语序中,说出“我一趟乌鲁木齐去了”、“我这件事妈妈告诉了”、“我心里想说的怎么说出来不知道”之类的句子。因此,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语用能力的首要任务和目标就是尽可能消除他们固有的语言负迁移。采用对比分析法可以帮助学员意识到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别,提高使用汉语的正确率。
1.2 少数民族学生原有的国家通用语言知识水平
国家通用语言语用能力的高低与学生原有的国家通用语言基础知识水平有很大关系。语言运用能力就像一座房子,而基础知识是这座房子的建筑材料,高质量的房子离不开好的建筑材料,但好的建筑材料也不一定就能建造高质量的房子。首先,学生缺乏对词汇量重要性的认识,不愿意主动地记忆词语,而且,记忆词汇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方法,储存于大脑的词汇量非常有限,且用这种方法记忆的词汇只是杂乱无章地存储于大脑中,既不利于在使用时及时撷取,又有碍使用各种思维手段扩大词汇量,所以,学生往往在交际场景中时有话到嘴边却找不到合适的词;其次,一些学生即便掌握了国家通用语言中的词汇、语法、语音知识,能够利用所掌握的词汇、语法规则生成合乎语法规范的句子,但往往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不能得体地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有效交际。究其原因,是学生的理解仅限于字面意义,而对其中所承载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或思维、心理状态等,缺乏直接的感悟和了解,因为理解上的偏差,导致在交际中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不顺畅,在语言实践中出现错误,甚至引起误会和冲突,产生交际障碍,因此,少数民族学生一定要具备充足的国家通用语语词汇和语法知识,还要对语言知识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习惯等寓意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在交际过程中避免出现歧义,产生语用错误。
1.3 学生的语言学习习惯
学生日常的语言学习习惯是影响其国家通用语言语用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学生认为仅掌握足够的词汇就能有效表达,不重视国家通用语言语用学习技巧。很多学生一提到复习,就是一遍遍地读词语、一遍遍地写词语,而对包含词语语义理解、使用语境、衔接方式的课文却不去重视,往往读一两遍就罢了,不愿多花时间通过反复朗读去理解、思考课文深义,加强自身语感,最终导致无论是口语表达还是书面语表达频频出现语用失误或语用错误。事实上,语言学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掌握好基础语音、词汇知识之后,将字词、句子、语篇和语境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按照语法规则有序地展开。少数民族学生平时不注重遵循语国家通用语言表达习惯,在交际时就会借助翻译的方式来达到交际目的,或者临时造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文章来源:《新疆石油地质》 网址: http://www.xjsydzzz.cn/qikandaodu/2021/0305/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