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曼-伯朝拉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分析
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油气资源国之一,其具有较便利运输条件和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是海外油气勘探的重要战略区之一。随着中俄两国友好的战略伙伴协作关系不断推进,为中俄两国的油气资源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前景。
俄罗斯的石油勘探始于20个世纪初期,其勘探的成效世界瞩目,是世界公认的油气富集国之一。俄罗斯境内发育多种类型的含油气盆地,不同类型盆地的油气勘探潜力也是差异巨大[1,2]。同时由于俄罗斯幅员辽阔,受到政治、地理、气候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不同盆地、不同区域的勘探程度和勘探成效也受到相应的影响。特别是一些位于环北极和远东海域盆地,受冰期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整体勘探开发程度都极低,剩余的勘探潜力不容忽视[3]。
经过对俄罗斯众多盆地进行初步战略筛查,优选出季曼-伯朝拉盆地为重点含油气盆地之一,仍然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近年来,鉴于政治经济环境日益优化,以及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提升,该盆地也不断有新油气勘探区块对外合作招标的信息,是加强中俄油气资源合作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中国石油公司主动探索和挖潜盆地油气资源的好时机。
由于俄方对资料具有很高的保密要求,重要基础资料不允许出境,一直以来一手资料获取难度大,资料的限制对研究和评价工作的开展存在很大的制约。本文以公开发表的文献和数据库资料为基础,结合近年来新区块招标评价中收集到的稀少实际资料,开展地质综合研究工作,摸清该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主要烃源岩特征以及储盖组合分布规律和油气勘探潜力,以期为中国石油公司进一步参与该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借鉴和帮助。
1盆地概况
季曼-伯朝拉盆地是俄罗斯第三大含油气盆地,它位于东欧地台东北部、乌拉尔山脉北段西侧,是典型的古被动边缘-前陆叠合盆地,其主要受板块碰撞造山运动影响而形成,总面积约461.836 km2。盆地东北侧和东南侧以乌拉尔褶皱带为界与西西伯利亚盆地相隔,西缘为北北西-南南东向延伸的季曼岭;盆地向北延伸至北极圈内的伯朝拉海海域,以大致东西走向的南巴伦支断层带作为盆地北界(图1)。
图1 季曼-伯朝拉盆地构造纲要单元划分与油气分布Fig.1 Tectonic unit division and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 of Timan-Pechora Basin
盆地主体位于陆上区域,北部的海域面积仅占盆地的28%。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已发现众多油气田,据IHS公司(2018年)统计,盆地累积发现282个油气田,其中发现石油(包括凝析油)储量为179.28亿桶,天然气储量11 485×108m3,是俄罗斯重要的产油区之一。
盆地油气勘探始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针对陆上区域,20世纪60年代储量发现达到高峰,此后勘探工作量虽持续增加,但发现规模逐步减小。整体来看,盆地历经近百年的勘探历史,陆上区域的勘探已经趋于成熟,但与此同时海域勘探程度仍然相对较低。据IHS公司(2018年)统计,盆地内探井数共2 400余口,其中海域仅有探井27口,发现7个油气田,储量仅占全盆地4.3%。海域的低勘探现状这主要源于其勘探起步时间较晚,且处于北极圈内,增加了勘探钻井的难度、周期和费用,但其勘探潜力仍然巨大。
2区域地质概况
2.1 盆地构造特征
由于盆地经历了多次区域性挤压、拉张作用,对其构造和沉积格局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盆地主体形态呈近三角形状,北部宽、南部窄(图1);从构造角度看,盆地整体上呈北西-南东走向、隆拗相间构造格局,构造特征十分明显。
盆地东西向具有明显的不对称特征(图2),总体上可以划分为西部台地区和东部前渊区。
图2 季曼-伯朝拉盆地东西向构造剖面图(剖面位置见图1)Fig.2 East-west direction geological profile of Timan-Pechora Basin (profile location seeFig.1)
西部台地区相对平缓,主要以板块碰撞前的古生界地层为主,发育了一系列大致平行于季曼岭的北西-南东向坳陷和隆起带,其中隆起带往往与盆地下伏裂谷地堑发生了反转抬升有关,特别是二叠纪的乌拉尔造山导致局部构造反转十分明显(图2),目前已发现的油气田大多分布于反转的隆起带或其附近(图1)。
东部前渊区为沿乌拉尔山前发育的前渊坳陷,其形成主要与盆地沉降与造山作用的构造负荷密切相关。在前渊区内二叠系地层急剧增厚,造山层序的碎屑沉积物主要来自乌拉尔山,且构造变形十分强烈。由于乌拉尔造山过程的强烈挤压,前渊的沉积地层中发育了大量挤压型褶皱构造和逆冲断层(图2),形成了显著的乌拉尔褶皱带。
文章来源:《新疆石油地质》 网址: http://www.xjsydzzz.cn/qikandaodu/2020/1012/356.html